尽管在1月26日暴跌了16%(收盘价为24.04美元),但是RELX悦刻的母公司雾芯科技依然成为2021电子烟市场最热的话题。
这家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备受关注和质疑的创企,仅用三年时间就迅速登陆美股,演绎了一出互联网造富神话。
1月22日晚,RELX以12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纽交所,开盘价达到22.34美元,较发行价上涨86%。并且开盘后股价一路暴涨104%,甚至一度触发美股的熔断机制。最终收盘时,其股价为29.51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45.92%;RELX的市值也达到458亿美元。
顺利上市、股价暴涨的背后,代表着一批人即将到来的的财务自由。根据招股书显示,创始人兼CEO汪莹为悦刻第一大股东,代团队合计持股58.7%。按照公司目前的市值计算,汪莹所持有的股票价值(含高管团队)超过250亿美元,约为1600亿人民币。而来自于福布斯英文版的分析和报道显示,汪莹个人持股的股票估值约为91亿美元,已经超过了580亿人民币。
这也代表着这位80后美女创始人比肩刘强东、王健林等人,跻身国内一线富豪阵营。在无数人羡艳的同时,电子烟这个行业从其诞生那一刻起,却一直携带着无数的质疑和隐忧。特别是前两年大量互联网创业者的涌入以及线上禁售令等变故,更是让其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如今,悦刻RELX成为电子烟品牌第一股,外界也通过财报清晰地看到了这个行业领头羊的真实境况,同时对于此前一直“烟雾缭绕”的电子烟行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就是只要是沾到“烟”这个字,利润都足够惊人。
不管什么烟,利润惊人
从造车到电子烟,互联网人的创业方向似乎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古典互联网。
2018年末、2019年初兴起的电子烟风口,一度吸引了包括罗永浩、同道大叔以及悦刻创始人汪莹在内的一众“互联网人”加入。此次IPO的主角汪莹,在创立锐刻之前是前Uber中国区总经理,锐刻创始团队的7人中,有6位是Uber中国前核心员工。
吸引这些互联网创业者的,是电子烟行业极具诱惑力的利润率。
和互联网造车、社区团购等风口上的创业公司大多是带着亏损上市不同,电子烟这个风口中的天之骄子,天生就是赚钱的,而且利润相当诱人。
在产品销售层面,作为相对高频的消耗品,烟弹成为支撑起电子烟企业利润和营收的核心。悦刻的招股书中显示,从2018年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共计销售了烟杆1040万套,烟弹20440万颗;其中,2020年第三季度,悦刻的烟杆和烟弹的销售数量分别为300万套和6190万颗。
如今,悦刻一个月就能卖出一百万套烟杆以及2000万颗烟弹。
根据悦刻RELX的招股书显示, 2018年创业第一年,悦刻RELX烟杆和烟弹的销量就分别达到了50万以及590万。同年营收达到1.33亿元,毛利润5924万元。而这两个数字到了2019年就跃升至营收15.49亿元和毛利润5.8亿元。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悦刻更是已经达到营收22.01亿、毛利润8.33亿元。
三个季度就在营收和毛利润方面实现了对上一年度的超越,要知道这还是在去年开始电子烟行业遭遇全面线上禁售以及疫情冲击线下消费境况下实现的。
粗略计算一下,锐刻的毛利润率将近38%,虽然没有达到传统烟草行业那么夸张,但是相比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以及制造业那低到可怜甚至负利润的情况,已经是相当可观。
“蚕食”传统烟草市场?
这种快速成长的背后,是电子烟的极速扩张以及庞大的烟草市场需求。根据其招股书显示,截止2020年9月30日,悦刻已经和已与110个授权分销商合作,拥有超5000家专卖店和超10万家零售店。
根据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CIC)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共有10亿可燃烟草用户,其中85.5%为香烟用户。其中,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可燃烟草市场,截止2019年中国烟民数量约2.867亿人,是全球第一大烟民市场。而在国内市场中,可燃烟草的占比更是高达94.1%。
庞大的传统可燃烟草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漏斗,形成了香烟替代品的快速渗透。数据显示:2019年香烟替代品的销售额在整体市场占比约为7.4%,其中电子烟占到了55.8%。根据CIC的报告,2019年全球电子烟的销售额为352亿美元,预计2023年达到8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5%。
这种发展趋势也成了支撑电子烟行业从业者以及资本市场投资人信心的主要基础。
在悦刻上市之前,2019年12月主要从事电子烟代工生产的思摩尔国际在港上市。这家企业的定位类似于烟草行业的富士康,官方数据显示其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以及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4.3%、26.8%、34.7%及41.5%。
相关电子烟行业的从业者对懂懂笔记表示:“悦刻的上市对于整个行业是利好的,它体现出资本市场对于国内电子烟产业的信心,同时也证实了即便是靠线下市场也同样能够支撑起一个庞大的企业。”
历经波折,悦刻的上市以及上市之后的强劲表现,也似乎是为电子烟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如今看似繁华的电子烟市场背后,仍充斥着无数悬而未决的隐忧,所有人都知道那些“问题”终有一天会落地,只是没人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掉落。
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原罪”
自始至终,关于电子烟最大的一个争议就是它究竟是不是香烟?
虽然一直有人在强调电子烟和普通烟草的区别,试图向公众证明它更健康,但电子烟的存在似乎本身有着一种“原罪”,在大众的认知中这两件事物的区别并不明显。
此前爆红的孜藏族自治州小伙丁真就被曝出吸烟,虽然其所属公司第一时间出面回应抽的并不是香烟(而是电子烟),但围观的群众们似乎并不愿意看到“男神”吞云吐雾的样子。
毕竟,即便它就算是一个科技产品,也是一个让人容易上瘾的科技产品。
特别是2019年11月初,其“享受”到与传统可燃烟草同样的线上禁售待遇之后,整个社会舆论对于这个行业的质疑也越发增大。彼时正是双十一前后,当时无数站在风口上的电子烟企业都在纷纷磨拳擦掌准备双十一,但一纸禁令的下达让它们彻底告别了电商的线上狂欢。
线上渠道的禁售一度让外界开始担心这个行业的未来,但从后续的发展状态来看,告别线上并没有让电子烟行业告别爆发式增长。对此,国内某知名电子烟企业负责人对懂懂笔记表示:“虽然我们此前也在积极布局线上渠道,但线上渠道的销售占比始终都没有超过10%,整个行业的线上占比也一直并不高。所以,线上渠道被禁售,对于电子烟的销量方面不会产生太大负面作用。”
至于对电子烟的定义,最起码从现阶段的法理上来看它依然游走在“灰色地带”。
首先,在线渠道方面,如果想要销售传统可燃烟草需要申请领取“烟草专卖许可证”。并且,持证零售商家必须从当地烟草公司进货。而目前销售电子烟并不需要这方面的许可证,但是行业内对持证销售许可一直心存担忧。
另一方面,在税收上传统烟草是典型的重税产业,目前我国烟草税收主要分为甲乙两类消费税,分别为56%和36%。目前电子烟并不归属这两类传统烟草品类中,所以其依然享受着普通消费品相对较低的税率,但是坊间认为相关规定也在制定当中。
上一轮行业监管是禁售线上渠道,但谁都知道对于电子烟这个行业的监管很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发展更加完善,而当那些注定会到来但一直悬而未决的监管落地,对于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电子烟行业必将带来巨大影响。
对此,上述电子烟企业负责人对懂懂笔记表示:“上一轮线上禁售的监管要求在下发前已经是预料之中的事,一次监管落地之后肯定还会有新的监管规定跟进。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下一步监管什么时候来,以及具体的监管形式。作为行业参与者,我们肯定欢迎同时也会积极配合相关监管措施的落地。”
【结束语】
换言之,一个悦刻的上市不会是电子烟行业集体上升的重大利好,甚至会因为IPO之后的透明引发外界对电子烟市场的更多关注。如今市场中仍有大量不断膨胀的泡沫,尤其在悦刻上市的“刺激”下会引发更多资本的入场和追捧。在这种发展状态下,未来有关部门的监管必然会随之增加,一旦电子烟被列入与传统可燃烟草类似的“待遇”之下,对于整个电子烟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届时无数的泡沫或许将迎来更大面积的破碎溟灭。
文章来源: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iLtgqp9R5I_FRKe-G3kZQ
电子烟巨头悦刻上市首日暴涨145%
1月22日,中国最大电子烟制造商、知名电子烟品牌悦刻的主体公司雾芯科技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股票代码“RLX”。发行价定为12美元,高于发行价指引区间8-10美元。以发行价估算,悦刻发行1.165亿美元美国存托股票募资将近14亿美元。
雾芯科技开盘价报22.34美元/股,较发行价高出86%以上。截至收盘,悦刻股价暴涨145.92%,报29.51美元/股,市值达458亿美元,约合3000亿人民币。
创始人曾任职Uber、滴滴
招股书显示,雾芯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汪莹及团队持股比例为58.7%,另外两位创始人蒋龙和WEN YILONG分别实际持股比例分别为9.9%和6.5%。
机构股东方面,源码资本旗下Deep Technology Linkage持股比例为10.7%,红杉中国持股比例为4.9%。
中泰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9月,雾芯科技完成3600万元天使轮融资和1230万美元A轮融资;2018年11月完成2490万美元A+轮融资;2019年2月, 完成2210万美元B轮融资;2019年4月、5月完成7500万美元C轮融资;2019年8月和2020年1月完成1.073亿美元C+轮融资;2020年9月将一定数量天使轮和A轮股份重新指定2,并完成1.824亿美元D轮融资。在申请上市之前,雾芯科技的总融资金额超过4.2亿美元。
RELX悦刻的创始团队来自OPPO、华为、中科院、欧莱雅、宝洁、优步。汪莹曾任职宝洁、贝恩咨询、Uber、滴滴,担任Uber中国区负责人。滴滴与Uber合并后,2016年10月,汪莹任滴滴Uber事业部总经理。之后的近两年里,Uber App被关闭,汪莹牵头做的优享业务半路被滴滴接手,之后她被指派去做前途黯淡的分时租赁业务。
2018年1月,汪莹决定做电子烟,创办了雾芯科技,三个月后悦刻量产,17个月时间,悦刻的电子烟烟弹产量增长了160倍。一个外行,领着一群没有电子烟背景的高管,用一年半时间,做成了中国最大电子烟制造商,旗下悦刻成为国内雾化电子烟第一品牌。
成立不到三年营收数十亿
为思摩尔国际的合作伙伴
根据CIC报告,按零售额计算,在2019年和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前三季度,该公司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电子烟品牌,悦刻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8.0%和62.6%。根据CIC在2020年9月进行的调查,悦刻的品牌知名度排名第一,在中国电子雾化产品用户中的心智占有率为67.6%。
雾芯科技在其IPO招股书中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潜在电子烟市场,截至2019年中国据估计有2.867亿烟民,行业潜在市场规模为1129亿元人民币。然而电子烟产品的渗透率只有1.2%,而美国为32.4%。对比美国,我国电子烟的渗透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意味着电子烟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可观。
成立不过三年,雾芯科技的营收规模便已数十亿,成立第二年便已盈利。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2亿元、15.49亿元、22.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7万元、4775万元、1.09亿元,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雾芯科技创造了38.82亿元的营收以及1.57亿元的净利润。
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港股上市的电子烟代工龙头思摩尔国际,正是雾芯科技的合约制造商、独家生产工厂的第三方运营合作伙伴。思摩尔国际的一大收入来源,便是雾芯科技的电子烟产品代工。雾芯科技招股书披露,2020年前三季度,向思摩尔国际的采购额占其总采购额的79%。
监管重压转战线下
毛利率下降
数据显示,2018年,雾芯科技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和销售给第三方电商经销商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3.5%、6.3%,金额分别为4441万元和835万元。
2018年8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及时关闭电子烟互联网销售网站或客户端;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并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撤回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子烟广告。
2019年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通告》再次提到,电子烟不得通过线上渠道销售。
2020年7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再次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电子烟专项整顿,对电子雾化烟不断加强行业规范。
RELX悦刻换弹雾化烟专柜
目前杭州、深圳、南宁、武汉等城市已明确将电子烟列入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管控范围。北京在2020年7月也邀请专家研讨电子烟问题,未来可能将电子烟纳入管控范围。
监管重压下,电子烟品牌被迫由部分线上销售转全部线下销售。招股书显示,雾芯科技授权经销商数量由2019年前三季度的41家增长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110家。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雾芯科技2019年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和销售给第三方电商经销商的收入占比下降至18.1%、8%,到了2020年Q3,公司基本只有线下经销商这一单一销售渠道,线下分销商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98.2%。
转战线下后,雾芯科技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44.7%下降至2019年的37.5%,在2020年前三季度为37.9%。对此,公司解释称,主要是因为线下经销商的比例显著增加,公司在这一渠道销售的时候定价更加宽松,以保证经销商和零售商能获得充足的利润。
201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营收分别为5.56亿元、4.1亿元。由于成本和费用依然处于较高位置,2019年Q4雾芯科技亏损5030万元。
“烟草身份”或大幅影响业绩
海外市场的监管力度同样趋严。
2020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禁令,禁止销售大部分口味电子烟,仅烟草与薄荷醇口味可以继续合法销售。同时,新型烟草产品需通过烟草预上市申请(PMTA)才可在美合法销售。
雾芯科技在2020年9月就启动了美国PMTA项目申请。而到目前为止,全球仅有三家企业获得PMTA认证批准,而中国有6家电子烟企业先后试图通过PMTA申请,至今均未获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电子烟机身被归类于电子产品,烟油为食品。电子烟仅按普通消费品征税,其负担远低于传统烟草,规避了占纳税总额60%的消费税(税率36%)和烟叶税(税率20%)。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研究所报告,我国卷烟综合税率为66.6%。
根据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截至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起草的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仍处于审查状态。一旦未来电子烟被归类为烟草,税收费用将大幅提高,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